禪修:【秘訣】論師不願告訴你,正念覺知的關鍵

專注與覺知有什麼不同?

專注與覺知都是知道在發生什麼,兩者的知道狀態有什麼不同呢?

你知道不懂正念覺知的關鍵,就等於在盲修瞎練嗎?

請詳閱下列的文章,為你揭開正念覺知的秘訣...


每當人們聽到"打坐",腦中浮起的影像不是坐著渡孤打瞌睡就是酸麻癢痛練定力。這就是人們所認為或是被教導的專注,這是需要澄清的。專心注意著人中的氣息進出、小腹的漲大縮小、數息或念咒唸佛號,把注意力從其他事物上收回,完全專注於把心念縮小、集中到某一點上的專注力,這其實是一種排他的過程。你是全神貫注的,對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可以有興趣,也因此失掉了興趣。就此而言,專注是一種縮窄化的過程,不是嗎?我們通常所主張的、時常練習或熱衷的禪定,都屬於這種排斥性的專注。

當你努力專心時,其實你只是在抗拒某些東西,也許是抗拒著想看窗外的慾望,或是抗拒著想看看是誰從大門進來等等。你這麼做時,你一部分的精力都花在抗拒上了,你在心的四周築了一道牆,強迫它完全專注於特定的事物,而你認為這就是訓練自己心智集中的方法。你試著把其他所有的意念都排除,只留下你所容許的那個特定的意念,這就是大部分人所謂的專心。把專注的概念狹隘、扁窄化,寂靜的空間從無邊被強迫縮小到一點了。

這種專心有僵化性的危險,經常導致身心諸多問題,修專注定的法友修行時為求成效,全神貫注的集中在對象所緣的一點,往往會出現疲累、甚而產生經常性頭痛的問題,也經常需要運用慈心觀來處理長期禪坐而產生的心力緊繃問題,也會因為強迫專注而導致產生佛光、佛像及各種幻光幻像問題。這種專注強迫培養定力,以強迫的方式來練習打坐,導致人們一聽到修行,立刻聯想起纏腳疊座,痛苦難耐的景象,當即退避三舍,拒絕往來。

覺知和這種狹義式專注相反,覺知是廣義的專注,唯有以廣義專注-覺知,才能在內觀旅程中,真正觀照體悟到""的無邊寬闊。這種完全不同的專心,不是排斥,也不是把其他的意念關在門外,因為在這種心境之中沒有抗拒,因此反而具有更大的專注力。

讓我們從相反的角度-「分心」來看這件事情。你想要專心讀書,但是你的注意力卻被外面的噪音分散了,於是你望向窗外尋找聲音的出處。你想專心在某件事上面,而你的心卻飄走了,這就叫做分心。於是你一部分的心就開始抗拒這所謂的分心,這種抗拒其實就是浪費精力。

然而如果你在每一剎那都能覺察到自己心念的活動,那麼就根本沒有分心這一回事,你也不會因為排斥什麼東西而浪費精力了。因此瞭解什麼是「專心」是很重要的。清楚「覺知」與「專注」的不同,對禪坐的基礎概念是很重要的分水嶺。

覺知時,內心輕鬆、沒有壓力、沒有散亂。專注或全神貫注時,雖然也沒有散亂,但是內心有排斥分心的壓力,精神緊繃無法放鬆,專心注意於特定的一點,就會耗費無謂心力。

覺知是很輕鬆,很開放地知道對象。鬆、柔、明、覺,這四字訣,照這四字訣的知道肢體的動作,使心能夠持續的覺知動作而沒有任何的散亂。知道週遭事物的來去生滅,也知道雜念的來去生滅,知道了並回來覺知著動作。當禪修的深度步步接近寂靜中心,覺知的廣度就可以讓行者在每一個層次體悟風光,處處見法處處法喜。以覺知訓練我們的身心放鬆並且充滿覺性,就能夠運用到對自身的行、住、坐、臥及對外的歷緣對境的日常生活之中

練習動禪的手部動作時,輕鬆地知道手在動、手在停就是正念覺知了,不要用眼睛專心去看手的移動,單純的感覺知道到手在移動。

切記不要專心注意手上任何一點。同樣的,內心舒緩,手臂放鬆,手部移動自然不急不徐。如此持續的覺知手部運動的動、停,覺性就慢慢培育茁壯起來了。

更多解脫的關鍵,請繼續關注【秘訣】專欄系列...


【上山面授禪修營】
(宿學費採隨喜護持方式)


如果你學習迷路了,可以點此連結【禪修學習目錄】連結到你想要學習的內容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禪修:【秘訣】張開眼睛的禪修更有效,真的嗎?

參加【阿含共修會】,即可擁有【雜阿含經】所有精心整理的學習資料

禪修:空堂禪師如何用三個月解脫拔苦